方舟子:没必要拔高中国美食 应改变天朝第一心态
来源: 时间:2014-05-15 浏览次数:12 评论
(0)
【海峡食品产业网】5月15日讯 自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播出以来,网络上无数的热点话题与之相关,收视率创纪录之外,抄袭、造假、偏离主题,乃至三观不正等批评接踵而来。 由《舌尖》系列引发热潮的同时,也
【海峡食品产业网】5月15日讯 自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播出以来,网络上无数的热点话题与之相关,收视率创纪录之外,抄袭、造假、偏离主题,乃至三观不正等批评接踵而来。
由《舌尖》系列引发热潮的同时,也引起很多评论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和传统的思考,“民以食为天”固然没有问题,然而在物质条件已经非常丰富的今天,吃显然并非是生活唯一的要务。现代经济学早有研究,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,饮食在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缩小。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。根据联合国划分的标准:恩格尔系数大于60%为贫穷;50%-60%为温饱;40%-50%为小康;30%-40%属于相对富裕;20%-30%为富足;20%以下为极其富裕。据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2013年中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.7%,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.0%。在西方,美国为7%,英国为9%。
相对于消费结构的变化,国人在心理上对饮食的重视程度并未降低多少,实际上,反倒有愈加执著的情况出现。《舌尖2》引发网络上下众多的关注和争议,其实也和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有关。中国美食,一直以来也都是国人骄傲和自豪的东西。
对此,著名学者方舟子说“喜欢本国本民族的饮食,这是人之常情,中国人独有,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都是如此。但是如果非要认为自己民族的饮食天下第一,世界无双,那就没有必要,这样的执著,其实和我们的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缺少真正可以自豪的文化、思想、科学技术有关。”
美食非中国独有
中餐的演变过程中,同样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,比如川菜、湘菜都以辣为名,辣椒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,以前是没有的。类似的东西太多了,文化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、融合的过程,不够包容的文化难以真正发展,没有必要唯我独尊。
北京晨报: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,引发了许多争议,包括节目本身的争议,以及对美食文化的反思,在您看来,美食代表着什么?
方舟子:首先,喜欢本民族的美食,这是人之常情,无可厚非。因为人的口味是从小养成的,每一个地方特定的烹饪方式、特定的口味往往就会形成习惯,全世界都是如此,甚至在中国,南方北方也不一样,各地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。所以说,对本民族、本国乃至本地方的美食感到骄傲,这都很正常。但是没必要非要觉得自己的美食才是天下第一,特别是不要瞧不起别人的饮食。
北京晨报: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美食独步天下,但实际上美食非中国独有?
方舟子:是的。比如说阿拉伯、非洲、东南亚、日本,当然还有欧洲,都有各自好吃的东西。而且,中餐的演变过程中,同样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,比如川菜、湘菜都以辣为名,辣椒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,以前是没有的。类似的东西太多了,文化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、融合的过程,不够包容的文化难以真正发展,没有必要唯我独尊。
方舟子:别觉得中餐天下第一
社会文化的组成是多样的,饮食、服饰、艺术、音乐、文学、思想、哲学、科学精神等,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,往往和整体的文化水准有关,美食固然重要,但同时应该有更多的文化追求。
方舟子说:“包容的心态非常重要,各个方面都应如此,包括饮食亦是。接受和学习别人健康、卫生的习惯,对于我们自己饮食文化的发展,也有很多好处。”
没必要刻意拔高中国美食
在美国,面向美国人的中餐,各处均有,这一类的中餐馆,大多配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加以变化,美国本土化的情况非常厉害,中国人未必能吃得惯。相反的,假如是地道的中餐,美国人未必会接受。
北京晨报:很多人往往会觉得中国美食享誉世界,全世界都喜欢,是否如此?
方舟子:中国饮食在大部分国家的情况我并不是很了解,比较了解的是美国。在美国,中餐馆大部分属于低档餐馆,这并非说中餐不好,而是市场定位的问题,当然也有高档的,但是少。美国的中餐馆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是面向中国人的,比较少,主要在华人聚集区,如华人街。另一类是面向美国人的,各处均有,这一类的中餐馆,大多配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加以变化,美国本土化的情况非常厉害,中国人未必能吃得惯。相反的,假如是地道的中餐,美国人未必会接受。
北京晨报:所以说,国人对于中国美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,在认识上其实是有偏差的?
方舟子:以我所见,在美国,中餐要比快餐高一点,比大餐,如法国大餐、意大利大餐要低。一般情况下,中餐外卖比较多,一般人订外卖,不是比萨,就是中餐。所以,没必要贬低中餐,但也不要特意拔高。
改变天朝第一的心态
一个民族,得以在世界上立足,并获得尊重,是这个民族社会文化、思想哲学、经济政治、教育管理、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,这些也才是自信心建立的根本。所以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追求,美食固然好,但不是全部。
北京晨报:国人往往会以美食自豪,在您看来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?
方舟子:一方面人之常情无可厚非,另一方面人多有怀旧的情怀,特别是远离家乡,身在外地甚至外国,这时候吃到家乡的味道就感觉特别亲切,这很正常,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的饮食就不好吃,可能只是不习惯而已。第三,不少国人在今天其实依旧还有天朝第一的心态,特别是在一些不能量化的、难以比较的领域,比如饮食、国画等。
北京晨报:这样的心态应该如何改变呢?
方舟子:一个民族,得以在世界上立足,并获得尊重,是这个民族社会文化、思想哲学、经济政治、教育管理、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,这些也才是自信心建立的根本。所以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追求,美食固然好,但不是全部。
科学和美学的饮食
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,很多科学的、卫生的习惯也都融入到西方人饮食习惯中,比如营养的配比、烹饪的方法、吃饭的习惯等。中国饮食不太讲究这些,假如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,就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,比如说过分的油腻,过分的辣,反复的炸等。
北京晨报:国外也有关于饮食的文化,也有不少电视节目,在您看来,和中国美食文化有什么不同?
方舟子:我很喜欢一句话,在西方,人们把饮食当科学,在中国,人们把饮食当美学,这是态度的不同。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,很多科学的、卫生的习惯也都融入到西方人饮食习惯中,比如营养的配比、烹饪的方法、吃饭的习惯等。中国饮食不太讲究这些,假如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,就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,比如说过分的油腻,过分的辣,反复的炸等。包括一些养生的、进补的方法,按照科学的标准,其实都是有问题的。当然,中国饮食不讲究这些,它更多具有美学的、艺术性的东西。
北京晨报:只讲究营养配比似乎也是不少国人觉得外国饮食不好吃的原因?
方舟子:其实也未必。西方当然也有非常重视饮食美学的,比如法国大餐,在饮食的讲究上并不比中国差。
身体需求决定味觉
中国人确实很讲究吃,非常重视饮食,这和漫长的传统时代食物缺乏、人们长期吃不饱有着必然的关系。比如说中国饮食的材料特别多,动物内脏、鸡爪、鸭掌等,美国人不会吃这些东西,但是在中国都可以做成美味。
北京晨报:中国人特别重视吃的问题,有人认为这是好的习惯,也有批评者认为不宜太过分,在您看来,这样的传统是怎么形成的?
方舟子:应当承认,中国人确实很讲究吃,非常重视饮食,这和漫长的传统时代食物缺乏、人们长期吃不饱有着必然的关系。比如说中国饮食的材料特别多,动物内脏、鸡爪、鸭掌等,美国人不会吃这些东西,但是在中国都可以做成美味。这和以前食物匮乏有关,舍不得扔,那么就想办法把这些东西做得好吃,慢慢地摸索出来很多美食的方法。到了现在,食物不再匮乏,但是这些方法留了下来,人们为了享受而吃。
北京晨报: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不断,传统也往往被认为是好的,是否如此?
方舟子:不同的时代、不同的环境下对饮食的强调是不一样的,但是形成的口味难以变化。人对美味的追求是进化而成的,过去吃不饱,就强调吃饱,能够迅速提供热量的食物就更受欢迎。为什么小孩子都爱吃糖,人们都喜欢吃动物油,认为动物脂肪炒的菜要比植物油炒的好吃,因为它能够迅速提供能量,身体会觉得这是好的,是需要的,口味也因此慢慢形成,就会觉得糖是好的,油是好的。相反的,很多难吃的东西,苦的,涩的,人们会觉得不好,其实是因为它对身体无益、甚至有害,身体产生反应,然后形成味道的好恶。
对养生饮食的误区
国人对于野生动物的追求,觉的野生的就好吃,就健康,其实未必,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。养殖种植的食物,都是经过筛选的,肯定是好吃的才会养殖种植,不可能相反。
北京晨报: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,也有人觉得应该淡化对饮食的重视,是否可行?
方舟子:其实喜好美食很正常。过去为了吃饱,现在为了吃好,为了享受美味,这都可以理解。问题在于,有时候过分地强调美味,可能会危害到人的健康。比如说中国人讲究活的,鸡鸭鱼等都喜欢买活的回来杀了吃,但实际上,活鸡、活鸭、活鱼等,未必就比真空包装或者鲜冻的更卫生。再如国人对于野生动物的追求,觉的野生的就好吃,就健康,其实未必,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。养殖种植的食物,都是经过筛选的,肯定是好吃的才会养殖种植,不可能相反。
北京晨报:养生饮食现在很流行,是否值得推崇?
方舟子:如前所说,国人对于养生其实有不少误区,比如偏爱野生的动植物。为什么以前挨饿的时候才吃,就是因为它其实不好吃,而且有些对健康有害,比如折耳根,也叫鱼腥草,可能会损害肾脏,再如蕨菜,其中含有致癌物质,这已经是比较肯定的了。动物方面也是一样,比如中国人吃穿山甲,把中国的穿山甲吃绝种了,现在又跑到非洲吃人家的穿山甲去了,再如果子狸,这个危害也早就为人所熟知了。所以说,有些东西,看似环保,恰恰不环保,看似养生,恰恰不养生。
美食文化应取长补短
美食是一个无法量化的东西,但也正因如此,如果能够做得很好,就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,在西方国家,西化的中餐非常普遍,他们适应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出变化,慢慢本地化,这其实也是一种融合。
北京晨报:在您看来,怎么才是对待美食的合适态度呢?
方舟子:首先,喜欢美食很正常,喜欢本民族的饮食,更是人之常情。甚至说中国饮食是最好的,这也都能理解,但是没必要瞧不起外国的饮食。其次,也应该包容,学习别人好的饮食习惯、方法,中国美食本身在历史上就吸收了非常多外来的东西,在今天更不必唯我独尊了。
北京晨报:可以学习借鉴的都有什么?
方舟子:美食是一个无法量化的东西,但也正因如此,如果能够做得很好,就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,在西方国家,西化的中餐非常普遍,他们适应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出变化,慢慢本地化,比如在美国,肯定不能卖狗肉,有人攻击中餐馆,就说他卖狗肉,中餐馆会赶紧出来辟谣,其实也是一种融合。相对应的,在国内,西方一些好的卫生习惯,健康的烹调方法,都可以借鉴,现在国内也有不少喜欢分餐制的,或者即便不分餐,每个人准备两双筷子,其中一双公筷,这也很好。